DUCK 币作为 DuckChain 生态的核心治理代币,其公开信息中并未标注单一创始人姓名,而是以 “社区驱动型团队” 为对外定位。这种模糊化的团队披露方式,与 LUNA 币创始人权道亨那样的 “明星操盘手” 模式形成鲜明对比,却同样暗藏生态运作的关键密码与风险隐患。
从项目公开动态来看,DUCK 币的核心操盘力量是 DuckChain 开发团队,该团队虽未披露核心成员背景,但从技术路线与资源整合轨迹可窥见其行业积累。团队主打 “EVM 兼容 + Telegram 生态整合” 的技术组合,将 TON 生态与 Web2 流量对接,推出 Telegram Star 代币化功能,吸引超 530 万用户关注。在代币经济设计上,团队将 100 亿总量中 77% 分配给社区与生态,其中 50% 用于空投激励,试图通过高比例社区分配建立信任,这种模式与部分 Meme 币的 “去中心化” 包装逻辑相似,但缺乏透明的团队权责划分。
尽管创始人信息隐匿,DuckChain 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却颇为突出,这成为 DUCK 币获得市场关注的重要支撑。项目不仅获得 OKX Ventures、Kenetic Capital 等顶级机构投资,还与 DePINX 合作设立 300 万美元专项基金 “DUCK Nest Fund”,用于生态扩展与 AI 技术融合。交易所合作方面,DUCK 币已通过 OKX 等平台开放空投领取,并计划登陆多家中外交易平台,这种 “机构背书 + 交易所联动” 的打法,与 LUNA 币巅峰时期的生态构建路径高度相似。
但团队主导的运作模式已显露争议。有用户质疑,尽管团队宣称 “社区驱动”,但空投规则设计复杂,需质押资产参与,导致 88% 的空投代币在三个月内因抛压大幅贬值,部分用户因质押资产缩水沦为 “被反撸” 群体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团队包装的 “跨链流动性整合” 实为空中楼阁 —— 依赖的 TON 生态 TVL 仅 7 亿美元,且 DApp 多为简单 Meme 项目,技术落地效果远未达宣传预期,这种 “概念先行、落地滞后” 的操作,与 LUNA 币崩盘前的虚假宣传存在异曲同工之妙。
特别提醒: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为非法金融活动。DUCK 币背后的团队即便具备一定资源整合能力,其运作模式仍难逃虚拟货币投机本质。创始人信息隐匿、代币价值依赖短期炒作、应用场景缺失等问题,均预示着极高的投资风险。请坚决远离此类虚拟货币交易,切勿被 “机构合作”“社区激励” 等噱头迷惑,守护自身财产安全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