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许海明和 π 币有什么关系” 的疑问,在币圈社群偶有出现,甚至衍生出 “许海明是 π 币项目核心成员”“许海明站台 π 币兑付” 等传言。但结合公开信息与 π 币骗局本质,答案清晰明确:目前无任何权威证据显示特定 “许海明” 与 π 币项目存在关联,这类传言多是诈骗分子利用 “同名” 制造的虚假关联,其核心目的是借身份背书收割投资者。
首先,公开可查的 “许海明” 与 π 币无直接关联。检索工商登记、金融监管公示及权威新闻可知,目前有明确身份记录的 “许海明” 多为传统行业从业者,如浏阳市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,其公开活动轨迹与区块链、虚拟货币领域无任何交集。而 π 币作为典型的 “空气币” 项目,自诞生起就刻意模糊核心团队信息,从未公开过包含 “许海明” 在内的官方成员名单,所谓 “核心成员” 的说辞本身就符合虚假项目的特征 —— 正规金融项目必然公示核心运营团队以接受监管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许海明与 π 币有关联” 的传言是典型的诈骗引流手段。诈骗分子深谙 “身份背书” 对投资者的误导作用,常通过伪造 “许海明授权书”“许海明访谈视频” 等材料,在 π 币社群中散布虚假关联信息,以此降低用户警惕性。这类套路与此前 “伪造名人站台虚拟货币” 的骗局如出一辙:先借 “同名身份” 建立信任,再诱导用户通过虚假平台 “质押 π 币获取高收益”,最终以 “账户冻结”“需缴解冻金” 等名义索要钱款。三明警方 2022 年就曾查处类似案件,诈骗分子以 “某知名人士参与 π 币生态” 为噱头,诱导 40 余名老年人入局,其手法与 “许海明关联 π 币” 的传言逻辑完全一致。
从本质上看,这类关联传言恰恰暴露了 π 币的诈骗属性。π 币自始至终未上线合规主网,也未获得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备案,其所谓 “挖矿”“增值” 仅为收集用户信息、诱导投资的幌子。而诈骗分子刻意制造 “许海明” 这类身份关联,正是因为 π 币本身缺乏任何价值支撑,必须借助虚假背书维持骗局运转。我国 2021 年十部门公告早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非法,参与 π 币相关活动不仅面临财产损失风险,更可能因涉及资金转移触犯法律。
警方提醒,辨别此类骗局需牢记 “两查”:通过权威渠道核查关联人物身份真实性,通过金融监管平台确认项目合规性。任何虚拟货币项目若需借助 “模糊身份关联” 背书,其本质必然是骗局。
综上,许海明与 π 币并无实际关联,相关传言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。π 币的非法属性与诈骗本质,不会因任何虚假身份关联而改变。远离所有虚拟货币及相关传言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