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买卖 USDT 违法吗?法律界定与风险警示

“个人买卖 USDT 违法吗” 是虚拟货币交易领域的高频疑问,结合我国监管政策与司法判例可知,无论是零散交易还是规模化兑换,个人买卖 USDT 的行为均涉嫌违法,严重者还可能构成犯罪,这与此前 C 币钱包等虚拟货币工具的非法属性本质一致。

我国法律已明确否定 USDT 的合法性及交易效力。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 2021 年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规定,USDT 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司法实践中,成都法院曾对一起个人买卖 USDT 案件作出判决,认定交易行为因扰乱金融秩序、损害公共利益而无效,损失需由参与者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个人买卖 USDT 从法律根源上缺乏合法性基础,不存在 “合规交易” 的空间。

不同交易模式面临不同层级的法律后果。对于偶尔发生的小额私下兑换,即便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,其民事行为也已被法律否定,一旦出现平台跑路、对方诈骗等情况,司法机关将不予保护,无法通过诉讼追回损失。而规模化、职业化的买卖行为则可能触犯刑法:重庆何某通过注册多个账户、招募员工从事 USDT 与人民币兑换,交易流水达 140 亿元,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,并处罚金 500 万元。此外,若交易资金涉及诈骗、洗钱等上游犯罪,个人还可能构成共同犯罪,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。

个人买卖 USDT 还暗藏多重衍生风险。资金安全方面,USDT 交易多通过非正规平台或私下完成,2024 年成都某案件中,用户因平台被公安机关封锁,33 万元投资款血本无归,此类案例屡见不鲜。法律风险上,即便未直接参与非法经营,为买卖双方提供支付结算、宣传推广等帮助,也可能被追究连带责任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USDT 常被用于跨境洗钱、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,个人参与交易可能无意中成为犯罪链条的一环。

综上,个人买卖 USDT 的行为已明确违法,不存在 “打擦边球” 的可能。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禁令从未松动,USDT 的 “稳定币” 标签无法掩盖其非法属性。远离任何形式的 USDT 买卖,不仅是规避财产损失的需要,更是守住法律底线的必然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