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密货币,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资产,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。它以去中心化、匿名性和加密安全性为显著特点,与传统法定货币存在本质区别。但在合法性上,加密货币在不同国家境遇迥异。
在中国,加密货币明确未获认可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发布的通知,比特币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相关业务活动,如法定货币与加密货币兑换、加密货币之间的交易及为其提供中介服务等,均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。这主要是因为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易扰乱经济金融秩序,滋生赌博、非法集资、诈骗、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,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。例如,一些不法分子打着 “虚拟货币投资” 的幌子实施诈骗,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放眼全球,各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不尽相同。美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采用联合监管模式,不同业务受不同监管机构管辖,其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(CFTC)正积极制定法规推动加密市场合规发展,像 2024 年 1 月,SEC 批准现货比特币 ETF 上市交易,这表明美国虽未完全认可加密货币,但在探索规范其发展。新加坡对区块链技术态度积极,通过制定《数字支付服务法案》,为加密货币交易所等提供监管框架,不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明确指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并非 ETF 的合格资产,限制了现货比特币 ETF 在当地上市。日本是较早对加密货币进行监管的国家之一,其金融厅主导监管,推行严格的反洗钱和客户身份识别要求,支持技术创新的同时维护市场健康发展,在加密货币 ETF 方面持谨慎开放态度。
总体而言,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法性存在较大差异。中国基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考量,对加密货币持否定态度;部分国家则在积极探索监管方式,试图在规范与创新间寻求平衡。投资者在涉足加密货币领域时,必须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,谨慎决策,避免陷入法律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