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波币(XRP)的正式发行可追溯至 2012 年 6 月,由工程师大卫・施瓦茨、杰德・麦卡勒布和亚瑟・布里托共同开发的 XRP Ledger(瑞波账本)网络同期上线。这一时间节点使瑞波币成为继比特币之后最早的加密货币之一,但其设计初衷与比特币截然不同 —— 并非作为去中心化数字黄金,而是定位为金融机构间的跨境支付桥梁货币。
2012 年的技术突破奠定了瑞波币的独特基因。与比特币依赖算力竞争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不同,瑞波币采用创新的 Ripple 共识算法,实现每秒 1500 笔的交易处理速度,且无需能源密集型挖矿,预挖的 1000 亿枚代币在网络启动时即全部生成。这种设计虽解决了早期加密货币的效率瓶颈,却也引发中心化争议 ——80% 代币由开发公司持有,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理念形成张力。同年 9 月,三人成立 OpenCoin 公司(后于 2013 年更名 Ripple Labs)负责生态运营,开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平衡之路。
瑞波币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监管博弈。2020 年 SEC 起诉事件几乎改写其命运,诉讼直指 2012 年以来的代币销售涉嫌非法证券发行。这场持续近 5 年的拉锯战在 2025 年 8 月迎来终局 —— 双方达成和解,瑞波币零售交易非证券属性获司法确认,为整个行业确立监管边界。颇具戏剧性的是,就在和解前三个月,瑞波币被纳入美国加密货币战略储备,完成从监管争议对象到合规标的的转变。
从 2012 年几美分的初始价格到 2025 年和解后的市场反弹,瑞波币的价格曲线映射着行业变迁。其核心价值始终围绕跨境支付场景展开,全球已有超过 300 家金融机构接入基于瑞波技术的支付网络。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路径不同,瑞波币 2012 年的诞生本质上是一次 "机构友好型" 技术实验,它的沉浮史不仅记录着加密货币从边缘到主流的挣扎,更成为监管与创新如何共生的典型样本。如今回望 2012 年那个技术突围的起点,瑞波币已在加密货币谱系中开辟出独特的 "合规支付赛道" 生存空间。